動態資訊
歷史是城市的根,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文化是城市的魂,以文載道,可以知榮辱。
雙流·廣都博物館位于牧馬山臺地中段,北距雙流主城區約7.8公里,東北距成都市中心約16.7公里。
博物館東面約1.5公里為王家堰舊石器時代遺址,西約500米為蠶叢祠遺址和九倒拐漢代遺存,
南面緊鄰天保大道,北面為空港花田。無數個歷史時空在雙流·廣都博物館重疊,交織出古今同在的盛世之景。
博物館的建筑融合了漢、唐建筑風格,整片建筑群被一個巨大的夯臺托起,極具儀式感與莊重感。
沿臺階而上,觀眾不由得從內心對歷史和文化感到敬畏。
雙流·廣都博物館建筑面積為9037㎡。秉承著以文物保護意識為導向的理念,
博物館采用了地面兩層與地下一層的結構設計,地面一、二層分別承擔著接待大廳、文創書吧、
社教空間、學術研討室、臨展廳和文物庫房、文物研究修復中心等功能,而地下一層則是文物陳列與展覽的重要空間。
雙流·廣都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文物資源,時間跨度近10萬年,涵蓋了石器、玉器、陶器、青銅器、瓷器、骨角器等7大類別,
全面展示了雙流悠久璀璨的歷史文化。雙流·廣都博物館還擁有多個重要文物,生動再現了廣都大地輝煌的底蘊:
李冰在雙流縣境內組織開鑿了廣都鹽井“廣都鹽井”,打破了食鹽封鎖,揭開了中國井鹽生產的序幕;
錢幣紙張“交子”,不僅承載了貨幣的價值,更寄托了一座城市的創新智慧,悄然改寫了關于交易的篇章;
世界最早標明產地的蜀錦“聯珠對龍紋綾”,其背后“雙流縣,景云元年折調紬綾一匹,
八月官主簿,史渝”的文字記載,展示了千年前的蜀錦織造技藝,更是唐代雙流地區織錦業興盛發達的見證……
展覽區域共分為序廳“都廣之野”、第一展廳“平原晨曦”、第二展廳“廣都樊鄉”、
展廊“絲路源點”、第三展廳“蜀郡名縣”、第四展廳“川中水埠”、第五展廳“天府重鎮”
七大部分,回溯不同歷史發展時期雙流重點出土文物及文化更替。
第一展廳“平原晨曦”主要展示了雙流王家堰遺址的考古發現——早在距今約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
雙流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手斧、石刀、手鎬、石核、砍砸器、石片工具等文物,
講述了先民學會使用石器加工技術,在此地襤褸經營的故事。
第二展廳“廣都樊鄉”,以考古過程中發現的古蜀時期廣都地區昌盛的種植農業文化為基礎,
結合該時期出土的陶器以及青銅器,展示了古蜀時期雙流發現的文化遺跡。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出土的文物,它們見證了秦漢時期廣都物產豐饒、道路暢達、文化繁榮這一重要的歷史,
為我們重現了一幅漢代廣都人民的生活畫卷。
第四展廳“川中水埠”,蜀錦“聯珠對龍紋綾”、戰國至宋代橫跨千年的古錢幣、彰顯牧馬山“宜城”美名的宋代宜城鄉買地券,
宋三彩陶俑等文物全面展示了廣都在隋唐五代兩宋時期的繁榮盛景與“蜀學”的傳揚,將廣都更名為“雙流”的歷史時刻銘記在此刻。
第五展廳天府重鎮,全面展示了元、明、清三朝雙流的經濟與思想變化。
館藏記錄了國學大儒劉沅創立槐軒學派、“五老七賢”博古通今引領一代風尚,表現了雙流文化精神的枝繁葉茂。
我們走進廣都博物館,觸摸雙流的歷史文化脈絡,感知航空經濟之都的方興未艾,
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件件文物,鏈接起人們與時空的對話,雙流的千古人文,
也因此永遠鮮活,歷久彌新。
- END -
版權歸本公司所有,僅供交流;侵權必究!
QQ:765994289,微信:13938229518。
建筑裝修裝飾工程專業承包貳級資質
建筑裝飾工程設計專項乙級資質
中國展覽館協會會員單位
鄭州海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東風路豐慶路口瀚海海尚C座九層
電話:0371-6388 6270 ? ? 0371-5561 3536
手機:139 3822 9518(微信同號) ? 130 0752 9429 ? 139 3820 6079(微信同號)
Q Q:1664 5826 58??? 2869 2879 48 ???微信公眾號:ZZHTWH
郵箱:13938229518@163.com